月球(The Moon) 是地球唯一的衛星,距離地球384403公里。質量約地球八十一分之一,直徑約地球的四分之一,月球是在一條離地球平均約三十八萬四千公里的軌道上,以27小時43分鐘的周期繞地球運行。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都是27.3日,和地球一樣,並由於月球的密度分佈不平均,令地球的引力可以將月球的其中半面永遠向地球,因此月球永遠以同一面向著地球。月球上因為沒有大氣存在,所以晝夜溫差極大,白天的一邊最高溫可達攝氏一百三十四
度,而夜間的一邊則可降至攝氏零下一百七 十度。
形成
月球的來源比較可靠的說法是月球是由一顆小行星,劇烈撞擊地球後 (大約45億年前左右),噴發出來的碎片殘骸所形成的。
可以從月球帶回岩石的同位素比例,和地球上的岩石相同,但像鐵這種重元素則含量較少。因為如果月球如同地球一樣是由單純的原始的太陽雲 (solar
nebula)中和地球一起誕生,那它將擁有和地球相同比例的鐵含量,以及大小比例差不多大的核心。但是月球的高密度核心非常小;鐵等重元素的比例較少,這是因為鐵等重元素,在更早以前已經沈澱在地球的核心了。
在1969年7月20日,美國太空人Neil Armstrong乘坐太陽神十一號太空船,成為首個踏足月球的人類。
最近由月球勘探者號太空船發現月球南極,處於永久陰暗面的大環行山處可能有固態水─冰。這樣未來月球探索的代價將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表面可分為布滿坑洞的高地的山及平坦的海。
山
高地的顏色多呈較明亮的灰色或黃竭色,而海則呈較暗的灰色。月球上比較光的地區,稱之為山,是比較地勢較高的區域。這些山的岩石含有較大量的鈉和鋁。由於月球形成早期曾經受到十分強烈的隕石撞擊,令月球上很多的古老岩石都被混合、溶化和掩埋。而且月球並沒有大氣,所以岩石並沒有受到化學作用而變質。
月球的高地上,地殼厚度約為六十公里,其中在上層的二十五公里己飽受隕石的撞擊。在地殼之下有一層由矽酸鹽形成的厚地函層,地函下可能是一顆由熔化的鐵所形成的小核,直徑約為三百至四百公里。月球的質心往地球方向偏離了原本幾何地理中心約2公里,所以靠近地球方向的地殼也較薄。
從太陽神計劃和月球計劃中帶回來多達三百八十二公斤的月球岩石和土壤,發現有古老至四十億年的岩石,令我們可以知道太陽系早期的資料。
月海
月海是比較低的地,佔月球表面的16%,形成原因是在三十九億年前,月球內部積聚了大量的熱,使地殼下數百公里的岩層熔化而形成兒漿層。後來,熔岩從這個岩漿層往上湧,填滿了月球表面的窪地。在三十八億至三十二年前的六億年間,熔岩所填補的窪地變成平坦的海。月球上的海,絕大部分都集中在面向地球的一邊,背面則很少,有些大到直徑一千公里
。月海岩石的年齡介乎三十八億年到三十一億年,但一些高地的岩石可以有四十三億年的歷史。
|